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中药配伍之谜——君臣佐使(二)  

2017-03-10 12:48:05|  分类: 中医药理针灸及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3、祛风寒湿止痛剂

  【代表方】木瓜丸。

  【组成】木瓜80g,威灵仙80g,海风藤80g,鸡血藤40g,白芷80g,制川乌40g,制草乌40g,当归80g,川芎80g,人参40g,牛膝160g,狗脊(制)40g。

中药配伍之谜——君臣佐使(二) - 花语百合 - 花语百合的博客
 
中药配伍之谜——君臣佐使(二) - 花语百合 - 花语百合的博客
 
  【方解】本方重用牛膝,补肝肾强筋骨,以狗脊助之。以归芎养血活血,人参益气以扶正。肝肾强健、气血充盈之后,以木瓜柔筋祛湿而止痛,白芷祛风止痛,乌头驱寒止痛,灵仙、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。如此正复邪散,痹痛可止。

  4、平息内风剂

  【代表方】镇肝熄风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
  【组成】怀牛膝一两(30g),生赭石一两(30g),生龙骨五钱(15g),生牡蛎五钱 (15g),生龟板五钱(15g),生杭芍五钱(15g),玄参五钱(15g),天冬五钱(15g),川楝子二钱(6g),生麦芽二钱(6g),茵陈二钱(6g),甘草钱半(45g)。

  【主治】肝风内动。(原方主治:内中风证,其脉弦长有力,或上盛下虚,头目时常眩晕,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,或目胀耳鸣,或心中烦热,或时常噫气,或肢体渐觉不利,或口眼渐形歪斜,或面色如醉,甚或眩晕,颠仆,昏不知人,移时始醒,或醒后不能撤消,精神短少,或肢体痿废,或成偏枯。)

  【方解】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。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,北方水少,北方风多;冬春水少,冬春风多(台风因热极而起,与此有别)。人体内也是一样。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,风即从内而生。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。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,在某些特定情况下,如大怒(肝阳化火,风助火势,火借风威)、劳累(正气不足,无以御风)、凌晨(对应一年之春,风气当令,天气升发,外内相合),即可发作为中风病。风本无形,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;内风同样无形,但内风一动,从下而上,可以带动血、痰等有形邪气,上攻头脑,神窍闭阻,人即出现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。风止后,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,痰瘀交阻,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等表现。

  可见,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,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,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。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,平时注意调摄心情,避免大的情绪波动,避免过度疲劳,避免过度熬夜伤阴,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,那么大多数情况下,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。对于医生来说,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,是内风初起的阶段。因为此时肝风初动,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,尚可用药引其下行。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,难度就非常大了。

 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。方中重用牛膝、赭石为君。牛膝最善引血下行,重用牛膝,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,令血不致瘀阻于上。赭石色赤而入血,石体质重而下行,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。二药相伍,一刚一柔,主治血逆之标实。龙骨、牡蛎、龟板三药,最善滋阴潜阳。龙、龟、牡蛎皆水中之物,而入药皆用其骨,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。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,玄参、天冬善养阴而清热,六药共用为臣。方中川楝子、麦芽、茵陈三药,是神来之笔。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。用于临床后发现,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,但仍有部分患者,服用此方后,病症不轻反重。张氏从而领悟到,肝为将军之官,性情原本暴躁,喜温良之言,而恶激烈之辞。方中主以重镇,意在压制肝风,是逆肝之性,肝脏受制,可形成“反动之力”,从而令病情加重。加此三味以疏肝,如春风细雨,则上弊可除,故用为佐药。甘草调和为使。
中药配伍之谜——君臣佐使(二) - 花语百合 - 花语百合的博客
 

 
  同类常用中成药:脑立清丸。

  【组成】赭石350g,磁石200g,珍珠母100g,牛膝200g,猪胆汁350g,清半夏200g,酒曲200g,酒曲(炒)200g,薄荷脑50g,冰片50g。

  【方解】方取镇肝熄风之义,重用赭石、牛膝,同时增加磁石、珍珠母,皆重镇平肝之类。镇肝同时,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。所不同者,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,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。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挟痰,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、头痛头风等病症。

(二)祛寒剂

  【代表方】理中丸(《伤寒论》)。

  【组成】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(各三两)。

  【主治】脾胃虚寒。(原方主治:霍乱,头痛发热,身疼痛,寒多不用水;大病瘥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)

  【方解】中阳不足,寒自内生。人参(今多以党参代之)温中益气为君,干姜温中散寒为臣,白术健脾益气为佐,甘草补益调和为使。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,即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附子,其温热之性更显。

  同类常用中成药:

  (1)附子理中丸(解说略)。

  (2)良附丸

  【组成】高良姜、香附各等份。

  【方解】良姜温胃散寒,香附疏肝理气,二药合力,则寒散气行而痛止。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。理中治虚寒,良附散实寒。

(三)清热剂

  【代表方】龙胆泻肝汤。

  【组成】龙胆草(酒炒)、黄芩(炒)、栀子(酒炒)、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、当归(酒洗)、生地黄、生甘草、柴胡。

  【剂量】原方未标明剂量。今可用诸药各10g。另,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,用龙胆草、柴胡、生地黄、泽泻两分,余药一分。可参。

  【主治】肝胆实火湿热。(原方主治:治肝胆经实火湿热,胁痛耳聋,胆溢口苦,筋痿阴汗,阴肿阴痛,白浊溲血。)

  【方解】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,尤善入于肝胆,为君药。黄芩、栀子助君清热燥湿;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,清热利湿,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,给邪以出路,共为臣药。苦寒之品,易于化燥伤阴;清利之品,亦多损阴之弊。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黄、当归,滋阴养血,防治诸药伤阴太过。另如前所述,肝为将军,不喜抑郁,直以苦寒清肝,恐有损生发之气,故又以柴胡疏导。三药共用为佐。甘草护中,谨防伤胃太过,为使。

  针对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问题,乃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,无疾有如下想法,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,也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。

  中药治病,旨在以偏治偏。前者之偏,是中药性味之偏;后者之偏,是人体阴阳之偏。如以寒凉清热,所清之热,并非细菌、病毒,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。这些细菌、病毒,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,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,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,从而治愈疾病。同时,前面讲过,壮火食气;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。清热,正气才能得到保全,才有能力祛邪外出。战胜非典,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,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。温度、湿度改变了,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;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。

  如果对这一思路没有清醒的认识,认为中药的清热药即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;把苦寒药当作治病祛邪的法宝,而不是辅助机体实现阴阳自和的工具,问题就出现了。问题的根源,在于中西医对于治疗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。中医更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,所谓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”,剩下的问题,需要让人体自己去解决。西医更崇尚用药物彻底根治,所以退热后,往往需要继续用药1周,以免留下后患。且不对二者是非作任何评价,只讲以西医的思路来应用中药,会带来的问题。

  对龙胆泻肝丸的责难,根源于其中的一味药——木通。20世纪90年代初,比利时有人利用此药的利尿作用来减肥,减到肾衰。此后国内相继有报道称,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衰,原因仍然是其中含有木通。将木通作为元凶似乎罪有应得,其实不然。木通苦寒,善于清热利湿,引热邪出于小便。肥人见热者少,见虚寒者多;再以苦寒清热,岂不是雪上加霜?最终肾阳衰败成尿毒症,是犯了虚虚之戒,寒寒之戒。中药不是止痛药、退热药,见痛即可止,有热就能退。今天久治不愈的热证,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。治疗不以正气为主,一味的强调用药物彻底根治,是典型的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用药。可见,过不在木通,而在错用木通。此后一段时间对木通的一派谴责言论,甚至对中草药的质难,实有冤比窦娥之感。

  此后经分析,木通一药种类繁多,可以导致肾衰的品种,主要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。现在的龙胆泻肝丸中,已经用无毒的木通科木通替代了关木通,实验检测已经比较安全了。不过无疾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,检测的无毒,未必就是绝对的安全。用中药,要遵守中医药的游戏规则,中病即止。胡乱用药,不识章法,人参也可以是砒霜。

  同类常用中成药:牛黄解毒丸。

  【组成】人工牛黄5g,雄黄50g,石膏200g,大黄200g,黄芩150g,桔梗100g,冰片25g,甘草50g。

  【方解】本方以苦寒直折药为主,佐以升提开窍,善清一身上下之火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